國家大劇院歌劇院舞臺機械如何先進
王 爭 鳴
劇院的核心是舞臺,舞臺設備的先進性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劇院的江湖地位。
毫不夸張地說,國家大劇院舞臺機械是世界一流舞臺控制系統(tǒng),具有技術先進、性能完備、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維修簡單的特點,既體現了科學、合理、靈活、多變的要求,也體現了機械化舞臺的發(fā)展趨勢——電動驅動,及現代化的控制方法——電腦控制。
歌劇院舞臺
大劇院歌劇院舞臺的特點,一是規(guī)模大。舞臺空間非常巨大,體積是觀眾廳的3倍,投影面積也是觀眾廳的3倍。其舞臺臺口寬18.6米、高14米、進深50米舞臺控制系統(tǒng),這在國內是最大的,在世界上也是最大的之一。之所以設計這么大,是為了能上演大制作的劇目。
歌劇院平面設計圖
二是變化多。舞臺采用“品”字形結構,分為主舞臺、左右兩個側舞臺、一個后舞臺,具有升、降、推、拉、轉五大功能。這樣設計是為了在演出時可不間斷換景,且可使演出形式更加豐富和變化多端。
具體說,主舞臺寬32.6米、深25.8米,有6個主升降臺和2個輔升降臺(置于主舞臺前區(qū)),主升降臺可升降、可傾斜,可整體、可單獨、可不同組合地動作。主升降臺為雙層結構,上下兩層臺板之間距離4.5米,可上升4.5米,形成上下兩層立體式表演空間,實現舞臺表演“蒙太奇”,也可下降9米,進行換景,且具有大行程、多停位的功能。其上層臺板可在6°角內向觀眾廳方向任意傾斜,這在國際上還沒有。
左右側舞臺各寬21.6米、深25.8米,各有6塊車臺,與主舞臺的6個主升降臺相對應,在主舞臺下降后可開至主舞臺上,可整體、可單獨、可不同組合地平移,特別是可通過主舞臺互換位置,既可遷換場景,又可參與演出,形成“百萬雄師過大江”之勢,這在國際上也沒有。
后舞臺寬24.6米、深23.6米,主體為可前后移動的旋轉車臺(亦稱車載轉臺),由內外兩個同心圓組成,大圓直徑17米,小圓直徑12米,可同向旋轉也可反向旋轉,可在行走時旋轉也可在定位時旋轉,在主舞臺下降后可分8個行程移至主舞臺不同位置。更奇妙的是在后舞臺下面還設有一個芭蕾臺板,演芭蕾時,主舞臺下降,芭蕾臺板向前開至主舞臺上,由主舞臺將其頂升至舞臺面,并向觀眾廳方向傾斜,這樣就能使觀眾更清楚地看到演員足尖的動作。
各舞臺臺板采用密度、軟硬度、彈性最適宜的美國俄勒岡松。
歌劇院舞臺平面和剖面圖
舞臺臺口前的樂池由兩塊升降臺組成,可形成階梯狀,方便樂隊使用,不用樂隊時可升至舞臺面高度,形成前舞臺。在主舞臺周圍及側舞臺和后舞臺的下面均設有保護性輔助升降臺或補償臺,其作用是在四塊舞臺分別運動后及時上升“補臺”,以防演員或工作人員踏空、墜落。在主舞臺的上層臺板和側舞臺上均設有活門,配合設在主舞臺下層臺板上的升降小車,供演員做“上出下入”的表演。所有升降臺由鏈條傳動,而所有車臺由輪軌傳動。在后舞臺后方還設有軟景庫升降機和存儲架,用于垂直運送、自動存取大型成卷的軟景和臺毯。
歌劇院舞臺臺口與臺上設備
以上是臺下設備,臺上設備則包括:主舞臺臺口上空設有防火幕、大幕機、假臺口上片和側片,假臺口上片和側片可使舞臺臺口在18.6米×14米到14.6米×10米之間變化,主舞臺兩側和后側上空均設防火隔聲幕。主舞臺區(qū)域上空的懸吊設備主要有61根電動吊桿、78臺軌道單點吊機 (分13條軌道)、24臺自由單點吊機,以及前舞臺區(qū)域8臺單點吊機等設備,用來懸吊布景、檐幕和邊幕,及制造特別演出效果。假臺口上片、5臺燈光渡橋、10臺燈光吊架用于舞臺照明。
在主舞臺區(qū)域還設有1臺飛行器,2臺天幕吊桿、側吊桿等設備。在左、右側舞臺和后舞臺上空均設有懸吊設備。軌道單點吊機速度可調,每個吊點都可獨立控制,或與其他吊點組合控制,軌道單點吊機可與電動吊桿和自由單點吊機編組運行。臺上設備機房布置合理,排列規(guī)整,留有足夠的操作維修空間。柵頂上滑輪、鋼絲繩排布簡潔、整齊,避免鋼絲繩互相交錯和過多的轉向。在歌劇院柵頂的左右吊桿卷揚機房內,各設一套電動吊桿移動式備用傳動裝置。
歌劇院舞臺吊桿
舞臺設備的控制系統(tǒng)采用STATEⅤ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是基于世界最新技術開發(fā)的具有國際標準的控制系統(tǒng),所配置的軟、硬件均滿足舞臺機械設備傳動的實時控制和狀態(tài)監(jiān)視的要求,單軸的控制獨立性好,互換性強,軟件標準化??刂婆c操作層網絡結構簡單,操作設備多樣化、智能化、簡單化。
歌劇院舞臺機械安裝 攝于2005年12月5日
龐大而復雜的歌劇院舞臺機械,由事先編好的電腦程序有韻律地操控,隨著演出內容的變化上下舞動、左右平移、前后旋轉、任意傾斜,臺上的電動吊桿與舞臺臺板配合默契,可整體升降,可曲線升降,可階梯升降,快慢自如,如云卷云舒。
舞臺機械系統(tǒng)的復雜性體現在上百臺電動機及相應的軸控制器、變頻器、PLC,幾百個行程開關、編碼器、載荷傳感器等電氣控制點,幾十個電氣柜,舞臺面及臺上、臺下區(qū)域許多個急停按鈕,是集機械、電氣、控制、計算機技術等為一體的機電設備系統(tǒng)。
歌劇院舞臺機械安裝用了2年多時間于2007年3月15日完成驗收
迄今為止,對歌劇院舞臺機械運用最充分的歌劇是大劇院2007年9月試演出時上演的紅色經典《江姐》。當時,空軍主要領導和空政文工團都極其重視這次演出。我事先向空政文工團的團長、導演,尤其是舞美設計戴延年詳細講解了歌劇院舞臺設備的技術特點和演出功能,并要求他們一定要量身定做,實現“舞臺出奇觀”。他們重新編排制作了“國家大劇院版”《江姐》。這一版《江姐》出色地運用了歌劇院舞臺升、降、推、拉、轉的功能。例如,以前演出最后一幕江姐就義時,舞臺上烘托不出悲壯的氣氛,而這次運用后舞臺邊旋轉邊前進,呈現出驚人的現場效果,把江姐為革命獻身無所畏懼的悲壯氣氛推向高潮。演出結束后,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無不為大劇院的舞臺效果所折服。
《江姐》“越獄”一幕使用左右側車臺與吊桿組合的效果
《江姐》“就義”一幕使用后車轉臺與主升降臺的效果
在大劇院的自制劇目中對歌劇院舞臺機械運用最充分的是2008年3月首演的歌劇《圖蘭朵》?!秷D》是大劇院自制劇目的開山之作,連同以后制作的幾十部劇目,尤其是《阿依達》《托斯卡》《漂泊的荷蘭人》《茶花女》和《西施》《長征》及《赤壁》等大制作劇目,無一不是依托先進的舞臺技術而呈現出的藝術佳作。
《圖蘭朵》演出場景
《圖蘭朵》裝臺
如果說對歌劇院舞臺機械運用最充分的劇目,當屬大劇院2009年10月演出的大型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稄汀肥前粗醒胍鬄閼c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而創(chuàng)排的,在大劇院連演86場,也是創(chuàng)了紀錄。
演出結束后全體演職員合影
為使演出能呈現出令人震撼的舞臺效果,我們事先與總導演張繼剛和各分導演,及舞美設計進行了多次深入研究,并在現場“掰開揉碎”地講解和演示了舞臺技術性能。導演和舞美設計果然不負眾望,除飛行器外,所有舞臺功能都得到了充分運用。我還進一步提出,所有換景都不拉幕,也不滅燈,就讓觀眾看著舞臺是怎樣變幻莫測的。
“南昌起義”一幕結束時主舞臺載著演員迅速下降
“長征”一幕使用后車轉臺的場景
最后一幕“走向復興”使用單點吊機的場景
最后的結果是先進的舞臺技術使藝術感染力大大增加,讓舞臺有限的空間變得無限。
新疆拓豐舞臺設備工程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舞臺機械、舞臺幕布的生產安裝。其中舞臺機械包括:臺上機械、臺下機械、升降舞臺、伸縮舞臺、旋轉舞臺、活動假臺口、燈光吊籠、燈光吊片、對開幕布系統(tǒng)、電影銀幕架、升降系統(tǒng)、電動吊桿機、多層纏繞吊桿機、單點吊桿機、單層纏繞吊桿機、一次排繩臥式、立式滾筒式電動吊桿機、變頻調速拉幕機、電動對開拉幕機;阻燃舞臺幕布有:大幕、二幕、會幕、紗幕、天幕、橫側條幕等,是國內較早規(guī)模較大的舞臺設備制造企業(yè)。